【文/陳雅玲】

台灣去年有56個死於家人之手的孩子、兒虐通報案例近萬人,這些,並不是「他家的事」,我們同在一個「部落」裡,沒

【文/陳雅玲】

台灣去年有56個死於家人之手的孩子、兒虐通報案例近萬人,這些,並不是「他家的事」,我們同在一個「部落」裡,沒有人能置身事外。

根據內政部民國九十二年「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」,國人對自己與子女關係,感到滿意的高達九五%,比民國九十年的九三%還高;

諷刺的是,在孩子心中,家庭功能近年來呈現嚴重下降。

台北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麗卿曾經針對十六歲的青少年,分別在民國八十一年以及九十一年,做了兩次「青少年自評家庭功能」

〈Family APGAR〉的調查研究。這份國內唯一針對家庭功能、相隔十年的橫斷式調查發現,十年間,青少年自評家庭功能的總分下降了二七%。

家庭功能的五個指標:適應度(煩惱得到滿意的幫助)、夥伴度(討論與分擔問題)、成長度(支持想做的事)、

情感度(對情緒表示關心)、親密度(共度愉快的時光)等,都明顯下降,尤其是親密度,十年來更下降了五○%。

更令人震驚的是,青少年自評家庭功能,屬於重度不良的,竟然從一二‧六%升高到三七‧九%;家庭功能完全無障礙的,只剩下不到一成五。

「當然我們也可以解讀成:現在的孩子對家庭的期望比較高了,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說,

但是從現在那麼多的家暴、兒虐、青少年犯罪、離家出走的情形來看,「家庭功能大幅降低,是不爭的事實。」

趨勢!

沒有情感支持,家庭只剩下睡覺功能

「現代家庭功能式微已經是大趨勢,」台北市社會局長薛承泰表示,像是教育功能,學校、電視、網路就取代了父母的角色;

經濟功能也移到企業。「過去呼籲爸爸回家吃晚飯,現在連媽媽回家吃晚飯的都不多。而且爸爸、媽媽都回家吃晚飯,誰來做飯?」

薛承泰開玩笑說,難道叫孩子做?既然如此,他認為家庭最重要的功能——情感支持,絕對不能喪失。

否則「家庭只剩下休息、睡覺的功能,像個旅館。」

其實,人類從農業社會轉入工商社會,家庭原本具有的功能就不斷遭受破壞,而且,並不限於結構單薄的單親、隔代教養家庭而已。

行政院主計處分別於民國八十七年、九十一年所做的「社會發展趨勢調查」發現,父母陪伴子女運動或娛樂的比率,四年來下降了近五成;

只有因治安惡化、社會風氣開放,接送子女上下學與灌輸子女性知識的比率略有提升。

「很多小家庭,家庭功能都被購買服務取代了,只要生活能夠運轉,就每天走過去,根本不去想我的家庭有沒有什麼問題?」內政部兒童局長黃碧霞感嘆。

家庭功能嚴重障礙時,任何風吹草動,都會是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」。

台大社會工作系主任馮燕指出,從九二一地震可以看出,當變動發生,會有「強者越強、弱者越弱」的現象。

「功能沒有問題的家庭,當外來刺激出現,大家互相支持,不棄不離,凝聚力更強。」馮燕說,但是原本是脆弱的組合,又沒有心理準備,

當家變發生——經濟、健康、婚姻這支撐家庭穩定的「黃金三角」缺了其中任何一角時,往往會陷入兒虐、家暴或自殺的風暴當中。「通常幼兒成為出氣桶;大孩子自暴自棄,或反彈,出現偏差行為。」

現象!

高離婚率、高失業率加速摧毀家庭

偏偏在壓力大、高風險的現代社會裡,「黃金三角」早已脆弱得不堪一擊。

台灣的離婚率,二十年來成長七倍,目前是每三‧二對結婚,就有一對離婚。台北市更是每二‧一對結婚,就有一對離婚。

晚晴協會總幹事許文青發現,近年來女性對離婚的態度有很大的改變。「大概是工作忙,離婚動機強烈,希望速戰速決。」

薛承泰指出,「離婚本身不是壞事,甚至是惡質婚姻的解脫。但是如果沒有處理好,後遺症很大。剪不斷、理還亂,危機是一層一層裹上去。」

除了離婚,經濟全球化之後,隨著產業外移,台灣出現許多有雙親之名,卻行單親之實的台商家庭。

全球化也導致高失業率。以台灣去年為例,平均失業人數達四十五萬四千人。單單一個台南市,六千多名外籍新娘中,就有四分之三的丈夫處於失業狀態。

被送到湄公河畔扶養的台灣囝仔多半出生於這樣的家庭,這也呼應了黃碧霞局長的看法,要解決「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」問題之前,要先檢視他們的家庭功能。

根據西方多位學者研究指出,失業與離婚、家庭暴力、子女放棄學業提早進入職場,循環為世代貧窮,有高度相關。

「社會發展對家庭越來越不友善。」馮燕感嘆,現代人不婚,結了婚不生,生了不養。「再這樣下去,別說環境無法永續,連人類都要滅絕了!」

台灣人口出生率已降到全世界倒數第三,而且走上少子化的不歸路。目前七‧七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年人;估計五十後,約一‧六個青壯人口就須扶養一個老年人口,負擔是現在的五倍。

「所以每個小孩都很重要!」他指出,不僅不能歧視,還要更用心關照他們,否則,變成社會的負債,就要花費更多社會成本。

危機!

問題家庭的孩子,開始反撲社會

事實上,被社會不公義對待的孩子,已經開始反撲社會。

民國八十八年北聯幫幫主唐重生的告別儀式上,除了政商名流、各幫派角頭大哥之外,最引人側目的,就是那上百名頭染金髮、佩戴墨鏡,一襲黑色勁裝隨行的「小兄弟」。

幫派入侵校園這幾年更是越演越烈。今年五月底,台灣黑道教父「蚊哥」出殯,在上萬名送行人中,竹聯幫文武堂十六歲堂主阿俊,號召了一百多位黑衣少年人同行,再度引起社會矚目。

美國犯罪學學者Cloward 及 Ohlin在一九六○年曾發表研究指出:低階層少年由於追求成功機會受阻,因此以參加幫派、獲得另一種「成功」,來彌補心靈的創傷。

「青少年加入幫派,其實只是需要關懷、認同,不是關他就可以反省得出來的。」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葉毓蘭指出,如果家中盡是語言與肢體暴力,青少年反社會人格逐漸形成。

「從逃學、反抗權威、凌虐動物、欺負弱小同學開始,升高到燒殺擄掠,無惡不作。」

擁有美國伊利諾大學公共政策分析博士學位的葉毓蘭,一九九○至一九九四年在芝加哥留學時,電視曾經報導過美國兒童預立遺囑的風潮。

因為當時治安惡化,「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,於是要求家人在他們萬一不幸時,讓他們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、完成一些小小的心願。」葉毓蘭深深嘆息,「那是非常悲哀的感覺。」

她指出,犯罪的暴力化和年輕化,是全世界無法倖免的夢魘。日本如此,「我們也離此不遠了。」

根據去年的警政統計,青少年刑事案嫌犯超過一萬人,雖然比往年稍降,但是暴力程度加劇,有二百五十人故意或過失殺人;此外,性侵犯、毒品犯、女性犯都在增加中。

「兒童教養問題,成為當代國家競爭力的治理對象。」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張世雄,在內政部「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」研討會上指出。

解決!

結合鄰里社區力量,實現「新部落主義」

家庭功能的改變,已然無法回頭,我們的孩子與社會未來希望何在?

葉毓蘭指出,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有鑑於兒童的生存環境越來越險惡,在八年任期之內,大力推動社區警政,

用「策略聯盟」的方法,把社區裡學校、教會、警力等資源組織起來,一起來照顧家庭功能低落的孩子。

一九九六年,柯林頓總統夫人希拉蕊引用非洲古老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.(撫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部落的協助),

著書闡述她的理念:「沒有一個家庭可以對大社會的影響免疫,無論我的先生和我如何保護、培育雀兒喜,她的未來仍然脫離不了其他孩子的影響。」

她指出,過去的孩子,無論是否有健全的雙親,都能在家人、親戚、鄰居共同的關照下,平安健康的長大(柯林頓就出身單親家庭);我們這一代,也有責任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、充滿愛與關懷的部落。

「其實不只有非洲,任何一個傳統社會都有這樣的智慧和功能,」薛承泰說,中國古代大家族有義學、義田,可以救助族中孤兒寡母。許多歷史名人,像是岳飛、歐陽修,都出身貧窮的單親家庭,卻無損於他們成為偉大的人物。

美國學者Seccombe在二○○二年發表的研究指出:某些保護因子,能夠讓貧窮家庭的孩子,長大後成為有能力、有自信的成人。在家庭,是家人或親戚給予的情感、凝聚力;在社區,則是學校、社區提供的少年活動,可建立他們與同儕的聯繫感。

「家庭有所謂『外部效益』:家庭生的每一個孩子,都是社會資產,」楊文山指出,資產的品質好,社會才會好。

「我們都希望以後領得到退休金,社會安和樂利,但未來會怎麼樣,要看這些孩子。」他表示,大家都應該關心別人的家庭,經由「新部落主義」,把現代家庭重新聯繫起來。

現在的社會,沒有「你的孩子」、「我的孩子」,只有「我們的孩子」。

正如希拉蕊所言:「如果孩子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關注,不管來源是家庭或部落,他們將用他們未來強壯的體魄、心智和人格,回報我們以千倍。」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